2025年7月1日,王毅外长在布鲁塞尔会晤比利时首相 图源:外交部
6月30日至7月6日王毅外长将访问欧盟总部、德国、法国及比利时,这是在中欧建交50周年以及美国特朗普政府升级贸易摩擦的复杂背景下展开的,核心目的可概括为战略摸底、破除幻想和重塑关系三个方面:
1. 战略摸底与破解稀土博弈
回应欧盟“稀土通牒”
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此前要求中国在7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前“彻底解决稀土问题”,试图通过设限施压。中国掌控全球70%稀土开采和90%加工能力,尤其对新能源汽车、军工等领域至关重要的中重稀土几乎形成垄断。中方需直接评估欧盟的反制策略,例如本土开发、替代供应或技术回收等等,并展示中国“分类调控”,也就是限制镝、铽等战略元素,放宽过剩元素出的精准管控能力,避免欧盟联合他国形成反制阵线。
揭示欧盟战略焦虑
欧盟因稀土短缺导致汽车减产、新能源产业链面临停摆风险,其“最后通牒”暴露了自身脆弱性。中方需拆解欧盟内部矛盾,同时传递中国“稀土牌”的战略威慑力,迫使欧盟放弃效仿美国“极限施压”的幻想。
2. 破除欧盟对美妥协幻想
揭露“关税豁免”的虚妄性
部分欧洲政客认为对华强硬可换取特朗普对欧关税豁免(此前特朗普威胁对欧盟加征50%关税)。中方需警示欧盟的是,特朗普“美国优先”的核心目标是重振制造业,不会真正豁免盟友。若欧盟选择牺牲中国市场“割肉饲美”,将导致经济双重受损,阐明“亲美=经济自杀”的现实逻辑,阻断特朗普拉拢欧洲的战略后路。
3. 重塑中欧关系基础
提出“三个坚持”与“三个没有”
访欧前夕(6月25日),王毅会见欧盟使节时明确中欧关系原则:
(1)相互尊重:要求欧盟恪守一个中国原则,反制“台独”势力介入;
(2)伙伴定位:强调中欧“不是对手,更不是敌人”,反对欧盟对华“三重定位”(合作者、竞争者、制度性对手)的矛盾政策;
(3)多边主义:呼吁共同反对单边霸凌,推动气候治理、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。
同时点明中欧“三无”特性:无领土争议、无地缘冲突、无根本利益矛盾。
2025年6月25日,王毅外长在京集体会见欧盟及成员各国驻华使节
向欧洲提供“第三条道路”
倡导欧洲战略自主,也就是减少对美安全依赖,通过深化绿色能源、老龄化应对等务实合作,开辟中美博弈外的共赢路径。
总的来说,王毅此行既是应对欧盟短期挑衅的战术回应,更是中国在“特朗普2.0时代”主动塑造欧亚战略平衡的长远布局。其结果将直接影响7月中欧峰会的走向,乃至未来十年中美欧三边关系的重构。